噪音背后的“噪音”
——探尋電梯噪音的“聲源”
圖為維修人員正在查找電梯噪音的原因。
□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在關于電梯噪音的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受電梯噪音困擾的居民不在少數。在網上搜索“電梯噪音”,發現僅北京就有至少25個樓盤的業主反映有電梯噪音問題,而且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假如按每個樓盤平均有500人受到干擾,那么,至少有12500人受到電梯噪音的污染。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即對電梯噪音的投訴呈逐年上升趨勢。
電梯噪音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
北京市朝陽區北苑家園的很多業主認為,電梯噪音與電梯品牌有關。一位業主告訴記者,他通過乘坐不同的電梯,發現電梯運行時的聲音區別非常大。而北苑家園安裝的電梯恰好是屬于聲音比較大的那一種。“如果開發商能選擇質量好一點的電梯,也許就不會有噪音了。”
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表示,對于電梯而言,由于本身的結構特征,運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聲音。但電梯運行時的聲音到底有多大,不僅與電梯的質量和品牌有關,而且與電梯運行的速度也有關系。他透露,對于電梯運行時轎廂、機房的聲音指標,國家都有相應的標準。
除電梯質量和品牌之外,房屋的建筑設計和電梯安裝,則是另外兩個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因素。
設計埋隱患
依照常規,房屋或者大廈的建設是先有設計圖紙后才破土動工。因此,電梯在整棟大樓的位置,從建筑設計之初就必須予以考慮,否則如果位置設計不當,就有可能產生噪音,影響入住后人們的生活。
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張肇毅認為,引起電梯噪音主要有3個因素:一是建筑設計因素;二是電梯本身所發出的噪音;三是電梯安裝節點的降噪處理工藝及后期養護。因此,降低電梯噪音需要建筑設計、電梯制造、投資主體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我個人覺得,電梯噪音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而其中建筑設計又是主要原因。”深日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電梯降噪總設計師馬登華說,由于國內房地產市場近些年一直處于賣方市場,很多開發商不太重視電梯噪音,消費者在購房時對此也關注甚少。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建筑設計人員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對電梯噪音等問題更是欠缺經驗,這就使得建筑設計中對于控制電梯噪音的考慮不足。
全國電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梯聲音的傳遞與建筑物本身的結構有非常大的關系。一般而言,電梯不應與臥室或者起居室相鄰。“天津市與民用建筑有關的地方法規就明確規定,電梯井道位置盡量避開臥室,應放置在附屬房間一側如廚房、廁所位置。”張肇毅說。
張樂祥表示,對于無機房式電梯而言,一般不會存在電梯噪音的問題。對于有機房式電梯來說,機房的位置設計在哪里非常關鍵,這需要在房屋設計時就有所考慮,一般按照規定,不能把電梯的機房和井道安排在房屋臥室附近。
馬登華告訴記者,業主家內電梯噪音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房子在設計時考慮大廈本身的美觀及公共面積的節約等原因,將電梯機房的主承重墻與業主家的承重墻做公共墻或實現墻體剛性連接引起。因為電梯噪音主要表現為低頻振動,是通過固體振動傳聲的,因此本身設計上的剛性連接墻體為電梯振動噪音提供了傳播途徑。如果在設計時通過增加錯層或設置樓梯間分隔等方式,分離機房承重墻與室內主墻體,便可有效解決電梯噪音問題。目前很多設計公司已經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并進行了設計上的修改。
安裝也關鍵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畢瓊則認為,電梯噪音與電梯安裝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安裝得好,聲音就小,反之聲音就會很大。“根據我們對一些電梯的檢測,如果安裝不當則會引起很大的噪音。”參與過北苑家園電梯噪音檢測的清華環境監測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說。
目前,我國的電梯安裝既有由電梯企業自身負責,也有找安裝公司甚至是安裝隊來解決的。如果不能完全按照安裝要求來安裝電梯,勢必會影響電梯運行時聲音的大小。據了解,我國對于建筑物的電梯安裝與驗收都有相應的標準,但由于電梯本身比較專業,目前并沒有進入建筑物監理和驗收的日常指標之列。“一般而言,目前建筑物在驗收時都沒有包括電梯檢驗這一項。”杭州市一位從事建筑監理的業內人士說。
杭州漢克斯隔音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位專家表示,居民小區電梯噪聲污染事件問題日漸普遍。它主要是由于電梯在設計、安裝、使用等方面的某些不合理因素產生的。解決電梯噪聲需要注意3個主要的方面:一是電梯設計階段應考慮電梯安裝位置、安裝方式、隔墻隔聲量等;二是電梯生產單位,應選用經過嚴格計算的隔振設備設施;三是電梯使用單位應加強維護保養,保證運轉正常。《中國質量報》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