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史上規模第二大的時裝展覽上,拉鏈享受了它應得的待遇。
現代時裝業是靠什么建立起來的?是什么新奇的布料、別致的剪裁,還是告訴我們需要怎樣了解著裝者的獨到方式?我去年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當時,我得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設計與建筑領域高級策展人Paola Antonelli的邀請,參與策劃以“物件:這是現代時裝?(Items: Is Fashion Modern?)”為主題的展覽。它將于今年10月1日開幕。這個展覽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罕有的大型時裝藝術展,規模僅次于1944年的展出。打造那場該博物館最大規模時裝展的,是特立獨行的建筑師Bernard Rudofsky。
此次時裝展占據了博物館六樓整整一層空間,云集了111件過去一個世紀影響人們生活的展品。其中既有當紅品牌的經典款式,比如李維斯編號501褲形牛仔褲、印有籃球明星Chuck Taylor簽名的匡威全明星系列帆布鞋 Chuck Taylor All-Star,又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手工藝品(比如猶太小氈帽、阿拉伯拼接圍巾),還有聞名于世的奢侈品牌單品,比如圣羅蘭的吸煙裝(Le Smoking)、愛馬仕的鉑金包(Birkin)。
這場展覽給予服裝和配飾應有的地位,認為它們值得當代人深思,能勾起人們在美學和社會學方面的興趣。幸運的是,展覽還將啟發觀眾重新審視被大眾低估的拉鏈。它是再普通、再具象不過的物件,卻也是對當代人生活節奏至為重要的裝備。
作為展覽的熱身序曲,我參加了為期一天的服裝主題座談會。會上以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做了不同主題的簡短發言。用Antonelli的話說,這些演示是給觀眾的“入門啟蒙”。比如在字母A為主題的演講中,耐克的設計師Tinker Hatfield探討了該公司旗下的Air Max系列運動鞋如何誕生。而在主題為字母C的演講中,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的專職策展人Harold Koda談起緊身設計的中山裝,詳細介紹了這種傳統中國服裝的歷史。
在這次座談會中,我有幸借用字母Z的主題同大家探討了拉鏈。今時今日,拉鏈隨處可見。即使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能一眼看到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的一款尼龍背包上有拉鏈的身影。但它也太過尋常,大家已經不覺得值得拿它品頭論足。本次展覽收錄了美國皮衣品牌Schott Perfecto的皮革機車夾克。在這種經典男式夾克上面,拉鏈超越了自身原始功能的局限,變身設計元素。在此次博物館展示的少數小黑裙上,拉鏈已經成為美國人傳遞親密關系的媒介。想想看,在妻子出門赴晚宴以前,美國的丈夫有多少次要幫忙拉上妻子衣裝的拉鏈,讓那向內咬合的鏈齒順著她的脊柱一路攀升?
拉鏈誕生于芝加哥,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貨。1893年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伊利諾伊州一位發明家Whitcomb Judson展示了他獲得專利的發明:鞋履的緊扣鎖或解鎖裝置。Judson的產品美其名曰鉤子和鉤扣結合的系統,其實外形粗糙,操作笨拙。1913年,Judson手下一名叫Gideon Sundback的員工獲得了另一項類似的發明專利:二號無鉤扣件。這項發明推動了拉鏈的演進。在此之前,紐扣也好蕾絲也罷,都不曾讓人的身體發膚與機器如此親密接觸,人類也從未如此近距離體驗到拉鏈代表的金屬有如此高的效率。
然而,這一引領時尚風潮的創新卻遲遲未能得到認可。上世紀初,緊身內衣還大行其道,人們根本不急于接受一項成本不菲的發明,哪怕它承諾可以幫助使用者迅速除去衣衫。隨著時間推移,拉鏈慢慢地與腰包、衣櫥、椅套、睡袋、筆袋、煙袋和手袋融為一體。拉鏈這個詞問世于1923年,首創者是一家橡膠用品制造商B.F.Goodrich。該公司當時為生產的套鞋和運動鞋注冊商標,創造了zipper這個拉鏈的英文詞,用它模擬拉開拉鏈的聲音。Goodrich在一條堪稱經典的廣告中承諾,女性用戶可以靠旗下產品奪得游泳冠軍:“打敗那幫小子,他們還在脫衣服,你已經游起來了!”
上世紀30年代,年輕男士不再穿紐扣作為門襟的長褲,認為那種設計老氣,拉鏈終于普及起來。當時已經更名為Talon的Judson旗下公司開足馬力生產,所有工廠24小時不停連續開工,即使是大蕭條時期也不例外。
一百年前,拉鏈還是象征未來的新銳發明。今天,它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接地氣的元素。但它又擁有美學意義上的吸引力,令人產生強烈的興奮感。拉鏈一直充滿潛力,等待我們來發掘。它是不是現代產物?按Tom Robbins的回答,既是也不是。在自己1984年面世的小說《Jitterbug Perfume》中,Robbins通過一段即興爵士樂表演概括了拉鏈分裂的個性。他這樣寫道:“一方面,你的拉鏈是粗糙的,就像一直爬蟲;另一方面,它又是機械制造,靈巧光滑。拉鏈同時兼有原始和現代特質。”